如何治愈投资人的“身份症”,组建具有名人效
发布日期:2019-12-29 浏览次数:
笔者曾经问一个做了多年投资的投资人:“你认为应该去投资一个还在读书的大学生,还是投资一个BAT管理层出来的创业的人呢?”
他毫不犹豫的说:“这还用问,肯定是BAT出来的呀!”
他又解释说:“我们很多投资人对于那些从ABT出来的创业者,给他们投资个几千万是很容易的事,哪怕失败了也没什么,至少人家可靠,值得信任。我们不是不投资那些大学生,而是他们没有什么能值得我们去相信的!”
他的观点让笔者明白了两点:其一、有些时候,不是你有多认真,吹嘘自己有多牛,而是只要做到让别人觉得靠谱就够了;其二,投资人审视创业者的时候是戴着有色眼镜的,在他们眼里,不同出身、不同背景的创业者早已被私下里分成了三六九等。
这就是投资人的“身份症”!
2014年,业界流传一条信息:黄太吉被估值12亿元。黄太吉是用互联网思维做煎饼果子,能做到十几亿元,引起业界热烈讨论。
当初投资黄太吉的盛景嘉成基金创始合伙人坦言:“投黄太吉,其实就是投赫畅这个人。”
赫畅又是如何打动这个人的呢?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第一、赫畅确实是个人才
赫畅不只是个做煎饼果子的,创业之前,他曾在百度、谷歌待过,对互联网营销和用户体验的理解都很深刻。
第二、有创业者的激情
赫畅很有激情,很勤奋,睡得晚,起得早,充满正能量,太部分时候都是在考虑企业发展,聚集而专注。
第三、有名人为之背书
盛景嘉成基金的团队之前和赫畅并没有打过交道,只是赫畅的老师中欧创业营发起人李善友教授总说这小伙子不错,而高原资本涂鸿川的投资风格一向谨慎,也投资了黄太吉,这充分说明赫畅这小伙子确实靠谱。
第四、执行力超强
投资人第一次去考察“大黄疯”小火锅时,赫畅就跟他们讲现在做成什么样了,哪些与之前成本收入不一样,想错了,以后要改成什么样,半个月后投资方特意又去考察,发现很多方面确实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升。
第五、能说会道
能说会道,才能忽悠到VC投钱。赫畅就是这样一个创业者。“第一次与赫畅交流时,时间紧,内容多,刚开始我担心赫畅背过气去,因为他30分钟连续讲话,几乎没喘过气,太能说了。”这是彭志强眼里的赫畅。
第六、骨子里的互联网思维基因
在赫畅打造的黄太吉,互联网思维并不只是用来做做表面文章的。黄太吉的内部管理高度移动互联网化; 微信是其内部管理的主要平台之一,基于微信端的信息通报系统每小时通报每家店的订单、投诉等,而且大家还在微信上进行PK,这非常符合年轻人的特点,参与感、即时反馈、游戏化、快乐工作。
他们不是以营销为目的炒作互联网思维,而是互联网思维和基因已经渗入这一代新新人类的血液中。黄太吉团队干什么事都在用互联网思维,营销只不过是容易被外人看到和感受到而已。这是真正可以落地的互联网思维,而不是飘在天上的概念和口号。
这样看来,VC的“身份症”也没什么不妥。换位思考一下,选投资项目、选创业者,还就得找赫畅和黄太吉这样的对象。
那么,什么样的创业者、创业团队才能进入VC的法眼呢?
第一、名企出身
出自BAT、华为、微软、谷歌的创业者,包括其资深工程师和高管,更容易获得风险投资。
截止到2014年年底,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成员来自阿里巴巴的创业翁一58家,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成员来自腾讯的创业公司156家,创始人或创始团队来自百度的创业公司118家。
统计数据说明创业者出身的重要必一,不具备这一条,就要设法从其他方面去弥补。
第二、名人效应
名人组织团队创业,也更容易获得VC的青睐。比如,雷军带领小米团队创业时,早已功成名就,是知名企业家;再比如,新东方的前总裁陈向东,离职后创办“跟谁学”,也很容易VC为之埋单。
滴滴打车的COO柳青,加盟滴滴之前,就非同小可,是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。柳青出任滴滴COO后,其在资本圈的人脉和能量很快得到了施展。仅仅半年后,他就为滴滴融来7亿美元。笼罩在在柳青身上的另一个光环,相信也很快被投资人看重,她出身名门,是联想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的女儿。
第三、互补型团队
创业团队如果能做到在出身、学历、背景、性格、能力上互补,避免同质型(比如全是技术型、市场型、内敛型、土鳖型、海归型)团队,也更容易获得风险投资。
在互联网时代,如果微博官方统计团队有出身互联网的,有来自传统行业的,如此优势互补的话,VC也会看好。
比如,徐小平曾投资过一个从传统企业走出来的人,他从事纺织材料贸易,希望用互联网颠覆中间三、四层的产业链。这位创业者本人对纺织贸易了如指掌,他的联合创始人则是从腾讯出来的。于是,他们平生第一次见面,徐小平当场就投了他。